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论文写作技巧】3个步骤,用金字塔结构写出逻辑清晰的好文

发表日期 2025-07-01 11:18:58    71

在如今信息爆炸、文章层出不穷的时代,一篇逻辑清晰、观点鲜明的好文犹如一股清泉,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目光并让他们沉浸其中。而在众多文章结构中,金字塔结构以其广泛的适用范围、易上手的特点以及严谨的逻辑性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写作者青睐的写作框架。无论是撰写学术论文、商业报告,还是创作观点类文章、故事性散文,金字塔结构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写作者构建起一篇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的佳作。

认识:什么是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共分为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且严谨的文章框架。

第一层级,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是中心观点所在之处。这一层级是整个结构的统领,如同灯塔为后续内容指引方向。它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石,决定了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方向。所有的内容都将围绕这个中心观点展开,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如果中心观点不明确或者偏离主题,那么整篇文章就会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让读者感到困惑和迷茫。

第二层级,由3 - 7个论据构成,这些论据的作用是支撑第一层级的观点,为顶端的核心观点提供坚实的依据。它们就像是支撑大厦的支柱,每一个论据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心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论据需要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能够紧密围绕中心观点展开,不能出现偏离主题或者与中心观点无关的情况。

第三层级,上一次层级(即第二层级)的3 - 7个论据中的每一个论据,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中心观点,向下各自生长出3 - 7个支撑性论据,进一步丰富和细化内容。这一层级就像是大厦的内部结构,对第二层级的论据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和解释,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和饱满。通过第三层级的展开,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第二层级的论据,从而更好地接受和认同中心观点。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层级结构可以一直延伸下去,拓展到第四层级、第五层级……然而,从实际创作的角度来看,三个层级已经足够。因为如果层级过多,文章会变得过于复杂,对于阅读者而言并不友好,可能会增加他们的阅读负担,降低阅读体验。就像一座过于复杂的大厦,内部结构错综复杂,让人在其中迷失方向,难以找到重点。而且,过多的层级也会使文章的逻辑变得冗长和繁琐,不利于读者快速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另外,在第二层级中,每个观点可以有3 - 7个论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议将第二层级的论据限定在5个以内。这样做可以避免论据过多导致观点分散,使文章更加聚焦和有条理。如果论据过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眼花缭乱,难以分清主次,从而影响对文章中心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在第三层级中,每个观点的论据不要超过3个。过多的论据可能会使内容显得冗杂,不利于读者快速抓住重点。就像在一堆繁杂的信息中寻找宝藏,过多的干扰信息会让读者感到疲惫和困惑,难以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因此,精简第三层级的论据,突出重点,能够让读者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第1步:确定顶层的核心观点

每一层级都必须呈现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非单纯的事实堆砌。事实只是对客观情况的描述,而结论则是对事实进行分析和提炼后得出的观点。事实就像是一堆零散的砖块,而结论则是用这些砖块搭建起来的坚固房屋。只有将事实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才能使文章具有深度和内涵。

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是“自上而下”的表达方式,即先给出结论,再提供支撑该结论的论据。这种表达方式符合人们的阅读和思考习惯,能够让读者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交流时也常常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当我们想要表达对某部电影的看法时,会先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然后再列举出电影的精彩情节、演员的出色表演等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对方迅速了解我们的立场,然后再根据我们提供的论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因此,每一层级的核心任务,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提炼出可被论证的结论。只有明确了结论,才能围绕其展开论述,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如果只是将大量的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没有明确的结论,那么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和方向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顶层的核心观点,是需要最先确定的。它是整个金字塔结构的基石,后续的两个层级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如果顶层的核心观点不明确,后续的两个层级就无法顺利开展,文章也会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就像建造一座大厦,如果没有打好地基,那么上面的楼层就无法稳固地建造起来。因此,在写作之前,一定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确定顶层的核心观点,确保它准确、清晰、有价值。

通常,不建议大家从底层到顶层进行逆向操作。因为逆向操作很容易导致思维陷入混乱,难以形成一个清晰、有条理的结构。当我们从底层开始思考时,往往会受到各种细节和信息的干扰,难以把握整体的方向和重点。就像在一个迷宫中行走,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很容易迷失在各个岔路口中。而从顶层开始思考,就像是从高处俯瞰整个迷宫,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布局,从而更加有条理地进行写作。

那么,顶层的核心观点长什么样呢?

首先,它是一个判断或主张,而不是事实描述。事实描述只是对客观现象的陈述,不包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判断或主张则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具有主观性和争议性。例如,“今天天气晴朗”这是一个事实描述,它只是客观地说明了今天的天气状况,没有表达作者的观点。而“晴朗的天气让人心情愉悦”则是一个判断或主张,它表达了作者对晴朗天气的一种感受和评价,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可能觉得晴朗的天气太热,反而会让人心情烦躁。

举个例子,“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仅仅是一个事实描述,它只是客观地反映了抑郁症发病率的变化情况,并没有表达作者的观点。而“抑郁症是一个动机黑洞”,则是一个观点,它表达了作者对抑郁症的一种独特看法,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讨论。这个观点将抑郁症比作动机黑洞,形象地说明了抑郁症对患者动机和活力的影响,让读者对抑郁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观点本身得值得讨论,不能是普通常识。普通常识是大多数人已经熟知和认可的内容,如果以普通常识作为核心观点,文章就会缺乏新意和深度,无法吸引读者的兴趣。比如,“多读书有好处”,这是普通常识,几乎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观点。因为这个观点太过普遍和常见,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而“碎片化阅读正在摧毁深度思考能力”,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观点。它涉及到了现代阅读方式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有些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碎片化阅读会让我们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深入的理解,从而影响深度思考能力。这样的观点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和讨论,使文章具有更高的价值。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产生一个值得讨论的观点,可以试试认知升维法。

认知升维法,即把具体问题升维到抽象层面,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具体问题的困扰中,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通过认知升维法,我们可以跳出具体的情境,从一个更宏观、更抽象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三层追问来完成认知升维。

第一层追问:为什么控制不好情绪?回答可能是“因为容易被小事激怒/陷入低落”。这只是对情绪控制不好这一现象的表面描述,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我们只是知道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会控制不好情绪,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第二层追问:为什么小事能引发强烈情绪?回答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事赋予了过度的意义”(比如:对方没回复消息 = 不尊重我)。这一层追问开始深入到情绪产生的原因,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事情的解读方式会影响情绪的产生。但还不够深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自己会这样解读。

第三层追问:为什么我会这样解读?回答可能是“我的认知模式中存在‘应该化’思维”(比如:别人‘应该’及时回应我)。通过这一层追问,我们终于找到了情绪问题的根源,即认知模式的问题。我们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事情的解读方式,而错误的认知模式会导致我们产生不合理的情绪反应。

升维结论:“情绪问题的根源,是认知缺乏弹性”。这个结论从抽象层面概括了情绪问题的本质,为后续的论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当我们认识到情绪问题的根源是认知缺乏弹性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提高认知弹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2步:确定第二层级的论据

第二个层级的所有论据,都必须能直接回答“为什么这个核心观点成立?”这是第二层级论据的核心要求,只有满足这一要求,论据才能有效地支撑核心观点,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如果论据与核心观点无关或者不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论据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让读者信服。

在第二个层级,你需要注意:论据之间相互独立。相互独立的论据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交叉,使文章更加清晰和有条理。如果论据之间存在重复或者交叉的情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感到冗余和繁琐,影响阅读体验。而且,相互独立的论据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观点进行论证,使论证更加全面和充分。

具体操作时,首先进行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可能的支撑论据。头脑风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法,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论据。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不要受到任何限制和束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所有能想到的论据都记录下来。例如,在思考支撑“情绪问题的根源,是认知缺乏弹性”这一核心观点的论据时,我们可以想到“情绪受外界事件影响”“情绪与认知模式有关”“不同认知模式导致不同情绪反应”“僵化认知的表现”“认知弹性对情绪调节的作用”等多种论据。

接着合并同类项,将相似的论据进行合并,避免重复。在头脑风暴过程中列出的论据可能会存在一些相似或者重复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对这些论据进行合并和整理。通过合并同类项,可以使论据更加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最后保留3 - 5个最强论据,这些论据应该是最具代表性、最能有力支撑核心观点的。在选择论据时,要根据论据的相关性、重要性和说服力进行综合考量。选择那些与核心观点紧密相关、能够直接回答“为什么这个核心观点成立”的问题,并且具有较强说服力的论据。

在新手期,建议只保留3个论据。因为收缩表达范围更有可能写好文章,新手在写作时往往难以驾驭过多的论据,容易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保留3个论据可以使文章更加聚焦,便于创作者进行深入论述。新手在写作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这3个论据的阐述和分析上,使每个论据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论证,从而提高文章的质量。

接着以《情绪问题的根源,是认知缺乏弹性》来举例。

头脑风暴所有论据:可能会出现诸如“情绪受外界事件影响”“情绪与认知模式有关”“不同认知模式导致不同情绪反应”“僵化认知的表现”“认知弹性对情绪调节的作用”“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环境因素对情绪的影响”“社会文化对认知模式的塑造”等多种论据。

现在来完成同类型项合并,合并后留下三个论据。

1、2、7点都是在揭示情绪产生的原因,其中“情绪受外界事件影响”和“环境因素对情绪的影响”有一定的相似性,“情绪与认知模式有关”则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情绪产生的原因。合并后确定论据1“情绪是大脑对现实的解读,而非现实本身”。这个论据从本质上解释了情绪的产生机制,说明情绪并不是由外界事件直接决定的,而是我们对现实的一种解读。这种解读方式受到我们认知模式的影响,为核心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合并原3、4、5点,确定论据2:“僵化认知的三大陷阱”。其中“不同认知模式导致不同情绪反应”和“僵化认知的表现”都与僵化认知有关,“认知弹性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则是从反面说明了僵化认知的危害。这个论据指出了认知缺乏弹性的具体表现,即僵化认知的三大陷阱,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核心观点。

合并6、8点,确定论据3:“认知弹性决定情绪调节能力”。“认知弹性对情绪调节的作用”直接说明了认知弹性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社会文化对认知模式的塑造”则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缺乏认知弹性。这个论据阐述了认知弹性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为核心观点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支持。

调整后符合独立原则:论据1是理论本质,从理论层面解释了情绪与认知的关系;论据2是问题表现,指出了认知缺乏弹性的具体现象;论据3是解决方案,说明了提高认知弹性对情绪调节的重要性。三个论据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支撑了核心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观点进行了论证,使论证更加全面和充分。

第3步:确定第三层级的证据

前两步完成后,我们进入第3步,也就是金字塔的第三层级:为每个论据提供具体支撑。这一层级是对第二层级论据的进一步细化和展开,使论据更加具体、可信。如果只有第二层级的论据,而没有第三层级的证据支撑,那么论据就会显得空洞无力,缺乏说服力。通过第三层级的展开,我们可以为论据提供更加详细的事实、数据、案例等证据,让读者更加信服第二层级的论据。

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用各类论据证明第二层级的结论”。通过提供具体的证据,让读者更加信服第二层级的论据,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证据是支撑论据的关键,只有提供充分、可靠的证据,才能使论据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论证“僵化认知的三大陷阱”这一论据时,我们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案例、进行实验研究等方式来提供证据,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看到僵化认知的危害。

注意,每个论据的支撑点不超过3个。过多的支撑点会使内容显得冗杂,不利于读者快速抓住重点。在提供证据时,要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证据,避免罗列过多的无关证据。就像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时,我们只需要选择几个关键的步骤和例子进行证明,而不需要将所有的可能情况都列举出来。

继续以《情绪问题的根源,是认知缺乏弹性》举例:

第三层级的任务不是“堆砌证据”,而是搭建让读者自己得出“确实如此”的结论。这意味着创作者不能仅仅将证据罗列出来,而是要对证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与核心观点一致的结论。例如,在提供关于“认知弹性决定情绪调节能力”的证据时,我们可以列举一些研究案例,说明那些认知弹性较高的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然后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认知弹性是如何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的,引导读者思考认知弹性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让读者自己得出“认知弹性决定情绪调节能力”的结论。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阅读体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思考和推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文章的观点。

结语

从最顶层的核心观点开始思考,一层层向下梳理支撑论据。就像建造一座金字塔,每一块基石都精准地托起上一层的重量,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和牢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先确定一个明确、有价值的核心观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寻找合适的论据进行支撑,再为每个论据提供具体的证据进行细化。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逻辑严谨、论证有力的文章结构。

这种结构化的表达,犹如给读者绘制了一张思维地图。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的逻辑脉络,明确阅读的指向,从而将阅读难度降至最低。通过这种清晰的逻辑结构,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吸收其中的知识和观点。他们可以按照文章的逻辑顺序,一步步地深入思考,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同时,这种结构化的表达也有助于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传播性,使文章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