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退稿邮件了吗?”
在我们科室,这句略带无奈与调侃的话语,几乎已经演变成了早晚安时的问候语。每天清晨,大家走进办公室,互道早安后,常常会半开玩笑地抛出这句话;傍晚下班前,也会带着一丝疲惫和期待,再次提及。这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实则隐藏着大家在科研投稿道路上的无尽辛酸。
有人连续遭遇《中华××杂志》的拒绝,退稿次数多达7次。每一次满怀希望地投递,每一次焦急地等待结果,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好不容易看到一丝曙光,却又被无情地扑灭。还有的人,为了能让文章达到期刊的要求,将稿件修改到第11版。每一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从研究方法的调整到数据的重新分析,从语句的斟酌到格式的规范,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然而,最终还是被一句“创新不足”无情打回。这简单的几个字,却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刺痛了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心。
我们一边无奈地吐槽“这哪是审稿,简直就像选秀一样苛刻”,在选秀节目中,选手们需要经过层层筛选,面对评委的严格评判和观众的挑剔眼光,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而我们投稿医学核心期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审稿人就像严厉的评委,他们用专业的眼光审视着每一篇文章,对研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文章达不到他们的标准,就会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一边又乖乖地、老老实实地再次点开投稿系统,重新投递。尽管心中充满了挫败感和失落感,但我们依然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知道,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迎来成功的曙光。
为什么医学核心期刊这么难发表呢?今天,我不打算给大家灌那些空洞的鸡汤,什么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什么努力就会有回报之类的。在科研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这些话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我只想把我这些年在科研道路上踩过的坑、听过的真心话,掰开了、揉碎了,说给大家听,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全国范围内,科技核心及以上级别的医学期刊加起来还不到200本。这些期刊就像是科研领域中的“稀缺资源”,数量有限,竞争激烈。它们一年能够发表的Article数量,也就2万来篇。这个数字看似不少,但与实际的需求相比,却是杯水车薪。
仅仅三甲医院评职称、研究生毕业以及课题结题的需求,就至少达到了20万篇的量级。在三甲医院,医生们为了晋升职称,需要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展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研究生们为了顺利毕业,也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课题结题时,同样需要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课题的价值和意义。这10:1的供需差距,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卷”才怪呢。大家为了能在这有限的版面中争得一席之地,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
在医学期刊的投稿领域,还存在着一种“大佬”自带流量的现象。不少杂志每期都会专门给院士、主委预留固定的版面。这些“大佬”们在医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杂志社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愿意为他们的文章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
这样一来,剩下的能够给自由投稿的版面,可能就只有30%了。我曾经仔细算过一笔账:某内科领域的顶级期刊,每月会收到900篇稿件。这些稿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他们怀揣着对科研的热情和对发表的渴望,将自己的心血之作投递到该期刊。然而,自由版面仅仅只有90篇。这意味着,大部分的稿件都将面临被退稿的命运。如此高的退稿率,超过90%也就一点都不稀奇了。许多科研人员辛辛苦苦做研究、写论文,最终却只能得到一个被拒的结果,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巨大打击。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审稿人对文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过去,只要文章“有数据就能发”,那时候科研环境相对宽松,对研究的创新性和深度要求没有那么高,只要能够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就有可能发表在期刊上。可现在却流行“没有颠覆性就不收”的标准。这就要求研究必须具有重大的创新性和突破性,能够对现有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真实世界研究这类文章,审稿人会拿着CONSORT、STROBE等标准一条一条地仔细审核。CONSORT声明是针对随机对照试验报告的规范,它要求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必须详细描述试验的设计、实施、分析等各个环节,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STROBE声明则是针对观察性研究报告的规范,它对研究的对象、测量方法、统计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审稿人会关注样本量估算是否合理。样本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果样本量过小,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如果样本量过大,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主要终点选择得对不对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主要终点是研究的核心指标,它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研究的目的和效果。随访过程中丢失了多少数据也会受到审稿人的严格审查。数据丢失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完整和不准确,影响研究的可信度。很多时候,并不是研究本身不好,而是“没有好到能够打动人”。即使研究有一定的价值,但如果不能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也很难得到审稿人的认可。
在科研投稿中,选题撞车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你以为自己的选题是“首创”,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大量文献调研后确定的,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可实际上,编辑部上周可能刚刚拒掉了5篇同题的文章。这说明在你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想到了类似的选题,并且已经进行了研究并投稿。
在投稿之前,一定要把近3年该刊同领域的文章仔细地浏览一遍,使用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双重检索。关键词是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题的词汇,主题词则是对文章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词语。通过双重检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期刊在同领域已经发表过的文章,避免选题重复。如果撞题的概率超过30%,那就果断换一个研究方向。虽然放弃自己精心设计的选题可能会让人感到可惜,但与其在一个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的选题上浪费时间,不如寻找一个新的、更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统计学是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技术支持。然而,在论文中,统计学方面的问题也是导致退稿的常见原因之一。
文章中p值小于0.05,但基线不整齐。p值是用于判断样本之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一般来说,p值小于0.05被认为是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基线不整齐意味着研究开始时,不同组之间的某些特征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亚组分析就像“切香肠”一样随意,亚组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组,然后对各组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特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但如果亚组分析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分组依据和合理的分析方法,就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可信。
这种文章在初审阶段就会被直接秒拒。现在,不少杂志在初审阶段就会邀请统计学编辑参与审核。统计学编辑具有专业的统计学知识和丰富的审核经验,他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文章中存在的统计学问题。只要图表扫一眼不过关,就会直接将稿件退回。图表是展示研究结果的重要方式,它应该清晰、准确地传达研究信息。如果图表制作不规范、数据展示不清晰,就会给审稿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增加文章被退稿的风险。
讨论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的环节,能够体现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深度。然而,在80%的退稿意见里,都会出现“讨论未能深入机制”“与既往研究比较不足”这样的表述。
说白了,就是作者只是把研究结果简单地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复述一遍,而没有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编辑真正想要的是“你把故事讲圆”,讲得精彩、有深度。作者应该将研究结果与现有的医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相结合,探讨研究结果的可能机制和意义,分析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让审稿人认可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在选题时,要避开最热门(竞争激烈)和最冷门(没人关心)的选题,寻找“临床常见但机制不清”的中间地带。最热门的选题往往吸引了大量的研究人员,竞争异常激烈,想要在这些选题上脱颖而出非常困难。而最冷门的选题则可能缺乏足够的研究兴趣和资源支持,难以开展深入的研究。
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个常见的研究领域,许多研究人员都在关注这个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但如果把焦点放在“睡眠时长与黄斑水肿”上,就能够一下子缩小竞争面。睡眠时长是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但它与黄斑水肿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被充分研究。选择这个选题,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又能够避免与大量的研究竞争,提高文章发表的机会。
把写好的文章丢给科室里擅长统计的师兄、隔壁实验室的PI(项目负责人),甚至是高年级的博士,请他们充当“假审稿人”。这些人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经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审核和评价。
科室里擅长统计的师兄能够对文章中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指导,确保统计学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隔壁实验室的PI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项目管理经验,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质量和研究价值,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高年级的博士则对论文的撰写和投稿流程比较熟悉,能够发现文章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
不要害怕被他们批评指责,被熟人批评总比被陌生的专家批评要体面一些。而且,熟人的批评往往更加真诚和具体,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通过预同行评议,我们可以提前发现文章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文章的质量,增加文章被接受的机会。
现在,审稿人大多都是通过手机查看稿件,他们的工作节奏非常快,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他们第一眼会扫图,第二眼看表,第三眼才会读摘要。因此,图表的质量和吸引力对于文章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要用GraphPad画好森林图,GraphPad是一款专业的科研绘图软件,它能够绘制出高质量、美观的森林图。森林图可以直观地展示多个研究的效应量及其置信区间,便于审稿人快速了解研究结果的综合情况。用R软件做亚组交互分析,R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它能够进行复杂的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通过R软件进行亚组交互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亚组之间的差异和关系。
并且要保证配色统一、字体大小≥8pt。配色统一能够使图表看起来更加整洁、美观,给人留下良好的视觉印象。字体大小≥8pt则能够确保图表中的文字清晰可读,方便审稿人查看和理解图表内容。这样,第一印象就能拉回30%的好感,增加文章被进一步审阅的机会。
cover letter是投稿时附上的一封信,它能够向编辑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价值,表达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和投稿的诚意。不要套用模板,模板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无法引起编辑的兴趣。
第一句就要告诉他“本文解决了您2023年那篇综述里提到的××未解问题”,让编辑能够秒懂:这篇文章对我的杂志是有价值的。编辑每天会收到大量的投稿,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的详细内容。通过在cover letter中明确指出文章与期刊相关综述的关联,能够吸引编辑的注意力,让他们认识到文章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同时,在信中还可以简要介绍文章的创新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让编辑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大修意见回来后,别急着马上修改,先花两天时间做“文献突袭”——把审稿人引用的所有文献都精读一遍。审稿人引用的文献往往是与文章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精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审稿人的意见和要求,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
然后在修回信里逐条引用他们的论文,让审稿人产生“这作者是我知己”的错觉。在回复审稿人意见时,我们要对每一条意见都进行认真细致的回答,并引用相关的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我们对审稿人意见的重视和尊重,还能够展示我们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一招我屡试不爽,修回接收率从40%提升到了70%。通过合理利用“修回黄金期”,我们可以提高文章修改的质量,增加文章被接受的机会。
发核心期刊从来都不是“文章好”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它是资源、人脉、时机和运气的综合游戏。资源包括研究经费、实验设备、科研团队等方面的支持,没有足够的资源,很难开展高质量的研究。人脉在科研投稿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期刊编辑、审稿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增加文章被关注和接受的机会。时机也非常关键,选择合适的投稿时间,避开投稿高峰期,能够提高文章的审稿效率。运气则是一种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时候即使文章质量很高,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被退稿。
但抱怨归抱怨,我们还是要回到那间实验室,回到那台电脑前面,把图表再仔细地调整一遍,把讨论部分再修改一行。科研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病人还在那里等着我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研究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法和生活质量。职称评审也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应对,它是我们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能够激励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自己心里那口“我想把这事做成”的气,同样也在那里等着我们去释放。这口气是我们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愿你我下次打开邮箱的时候,都能看到一句:
“Congratulations,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accepted.”
共勉。让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为了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为了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努力拼搏,不懈奋斗!